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 在北京时间28日下午结束的女篮亚洲杯中,中国女篮87:81逆转韩国女篮,以小组第一身份晋级亚洲杯四强,拿下巴黎奥运会女篮资格赛的参赛权。
中国女篮艰难战胜韩国女篮。图片来源:国际篮联
此役对手韩国女篮,是中国女篮在本届亚洲杯小组赛以来碰到的最强对手,她们在本届女篮亚洲杯实力榜中名列第四。
对于中国队来说,这个对手不算陌生,去年世界杯上,中国女篮曾赢下韩国63分。
本届亚洲杯上,韩国队经验丰富的老将金丹菲、朴智秀和在上届女篮世界杯上表现亮眼的投手姜怡瑟都入选了大名单。
之前两场比赛中,韩国女篮64:66不敌新西兰女篮,76:54战胜黎巴嫩女篮。
而中国女篮前两场均取得大胜,分别89:44黎巴嫩女篮,80:46新西兰女篮。此役是双方连续第三天进行小组赛比赛,体能是极大考验。
图片来源:FIBA国际篮联
本场比赛进程非常艰难,中国队进入状态较慢,失误率较高。韩国队则是一上来就在攻守两端施加很大强度。首节比赛,中国队被韩国队压制,12:21落后。
次节比赛,中国队在前场连续制造对手犯规,李梦连得7分,帮助球队缩小比分差距。但之后急于追分的中国女篮还是稍显急躁,命中率持续不高。暂停归来后,中国队战术打成连得5分。半场结束,中国队32:38韩国队。
易边再战,中国女篮逐渐稳住节奏和心态,减少失误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命中率,46:44反超比分。不过随后韩国队暂停归来后连得10分,将比分再次超出。三节结束,中国队53:54落后。
末节比赛,中国队连续三分命中反超比分,韩国队暂停后疯狂反扑将比分再次超出。双方继续难解难分,比赛进入加时赛。
加时赛中,中国女篮持续发力,李缘命中关键三分奠定优势。最终艰难以87:81取胜。
资料图:中国队击掌庆祝。罗文俊 摄
作为世界杯亚军,中国女篮在本届亚洲杯实力榜上位列第一位,日本和澳大利亚分列二、三位。
为了征战本届亚洲杯,中国女篮还召回了效力于美国女子职业篮球联赛(WNBA)的三大主将韩旭、李梦、杨力维,不过李月汝、黄思静两员大将因伤缺席。
以小组第一身份晋级四强,算是完成了第一步。中国女篮的最终目标,还是夺回阔别12年的亚洲冠军。中国女篮曾在亚洲杯(亚锦赛)11次登顶,最近一次还要追溯到2011年。
资料图:中国队在比赛中。图片来源:IC photo
此前的采访中,中国女篮主帅郑薇坦言,中国女篮还不具备世界强队的稳定战绩,但将力争夺回阔别12年之久的亚洲冠军,证明自己。
以小组第一身份出线之后,中国女篮在成功打进亚洲杯四强的同时,也拿到了2024年2月举行的巴黎奥运会女篮资格赛的参赛权,同时获得2026年女篮世界杯的入场券。
这场与韩国队的苦战,对于中国队的姑娘们来说也是很好的历练。
接下来,中国女篮还将继续前进,向亚洲之巅冲击!(完)
中新网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 李金磊)“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与西方历史完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机遇”“中国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高质量发展必须告别惯性思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6月28日,多位权威中外专家在“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发声,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未来,为高质量发展寻求最优解。
2023年6月28日,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在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作主旨发言。
中国式现代化对全世界来说都是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理念引发了本国人的期待,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反响。”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在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说,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视频:马丁·雅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方殖民主义逻辑 为全球提供机遇来源:中国新闻网
马丁·雅克认为,长期以来,“现代化”基本上等同于“西方式的现代化”,但是中国通过走自己的路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成功,符合自身国情,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倘若离开了这种强烈的本国特色,中国难以取得今天的成功。“中国的目标不是狭隘地实现经济和技术现代化,因为归根结底现代化是为了人民,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
马丁·雅克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机遇,它有着独特的方法论,不同于过去的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的模式。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步一步进行自我革新,并在此过程中改变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与西方历史完全不同。
视频:斯蒂芬·佩里:中国式现代化可作为世界其它国家的榜样来源:中国新闻网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是独一无二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实现现代化的方法,经过深思熟虑的谋划和合理布局,并且每个阶段的实施也都在有效的监督下,以便及时进行调整,中国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达到了一流的现代化水平,这在世界历史上都前所未有。
“因为世界上也是第一次出现中国这种现代化进程,所以中国政府明白,每一步发展都必须精细规划,群策群力来调整计划。”斯蒂芬·佩里认为,中国共产党非常有能力,充分用好资源来做正确的事。中国的方法更多的是依靠人民来推动现代化,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来采取行动,其他国家和地区想要效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上取得成功,可以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而无需等着外国大企业进入本国市场。
2023年6月28日,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在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作主旨发言。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意义。如何持续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认为,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驱动的发展。既要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要任务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创新,也要从支撑发展、维护安全的现实需要认识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落实科技强国重大部署,让创新成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成为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坚强支撑,让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毕井泉建议,鼓励创新必须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必须落实科研人员个人分享利益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必须破除制度性障碍,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建中央副主席孙东生指出,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都需要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是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立。
孙东生建议,推动产业现代化水平提升,要以市场需求来牵引产业体系的发展,要以产业链水平的提升来加快产业生态建设,要以科学与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来推动创新生态建设,要加快优势领域中的标准制定,巩固产业优势。
视频:高培勇:高质量发展必须告别惯性思维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认为,高质量发展必须告别惯性思维。要用匹配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思想、战略以及话语体系讨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问题,绝不能闹出例如“关公战秦琼”那样的笑话。不能身子进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脑子还停留于高速增长的阶段。
高培勇指出,既然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契合经济发展之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客观必然,那么,为此而承受短期的转换思路的痛苦,付出暂时的调整举措的代价就是值得的。相反,因局部的、眼前的问题而左顾右盼或改弦易辙是十分不可取的。所以,跳出短期的变化一时的困难而瞩目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大势和历史规律,从而坚定久久为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23年6月28日-29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在北京举行。李太源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视频:胡军:“既要减污,又要控碳”是我们最大的挑战来源:中国新闻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军指出,近年来我国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我国已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风电、光电、水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连续8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也就是碳汇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
“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胡军同时表示,下一步,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生态建设等多领域协同增效;提高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开展区域、城市、产业园区、企业等多层次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强化科技、法规标准、管理政策等支撑保障。
视频:张燕生:中国式现代化要跨越三个陷阱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提醒,中国式现代化要跨越三个陷阱,一是修昔底德陷阱,二是萨缪尔森陷阱,三是金德尔伯格陷阱。下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把握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张燕生建议,要从实际出发,不求最先进,求最适宜,不求最优解,求满意解。在基础技术上跟上不掉队,在新基建上加大投资追赶,在应用场景和平台上开放竞争,在连接和终端消费上扬长避短。
在马丁·雅克看来,中国经济可以继续增长趋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因为中国的创新实力非常强大,以后还将变得更强大。
“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国资报告》杂志社、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国是直通车、中国侨网、中新视频、中新经纬联合承办,主题为“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完)